栏目分类
你的位置:一分快3下载 > 新闻动态 >
八路军最惨烈一仗:5万人几乎全军覆没,战亡率达97%
发布日期:2024-12-21 11:27    点击次数:147

要说八路军打过的最惨的一仗是哪一战,相信大家心里会有不同的答案。

论战损,有过不少死伤惨重的败仗,但其中有一仗非常惨烈,这一仗就是“平西大撤退”。

当时,我军五万兵力,经此一役过后只剩下了一千多人存活,战后存活率仅有3%。

这一战,不仅造成战士们几乎全军覆没,副司令等多名高级将领也不幸牺牲,而这场战役也堪称是八路军的一场“梦魇”。

一、平西大撤退:八路军最惨烈的一场战役

1938年7月上旬,冀东20多个县城相继发生大规模的暴动。

都说乱世出英雄,越是这种时候,就越会有梳理混乱局面的人物出现,而冀东抗日联军也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。

其中,高志远任总指挥,李运昌、洪麟阁任副总指挥,大家齐心协力,共同领导着7万多人的联军部队。

展开剩余88%

冀东抗日联合军成立后,分成几个方向向四面八方进攻,先后攻占了乐亭、卢龙、玉田等县,大家因此士气高涨。

在这个阶段,冀东起义虽然取得了成功,但部队潜在的隐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:军队人数众多确实是他们能够战无不胜的一个重要原因,但这也反映了部队管理混乱无序、缺乏组织和指导的问题。

如果想要持续性地依靠人海战术的力量,就必须尽快地进行整编,否则一旦遇到针对性的打击,兵马肯定会被一击击溃。

想要集合起几万人的部队朝着同一个目标前进,就必须有一个适合的领导者。

经过决议,冀察热宁边区行政委员会就此成立,与此同时,还任命了一些县城的抗日政权县长。

各县在此期间统筹筹集粮食、经费,以保障军队供应,在整顿抗战秩序、培养抗战干部以及筹集必要的战略资源方面作出了不小的贡献等。

值得注意的是,此前为了下一步的行动安排,八路军和相关干部以及主要负责人开过一次会议,商讨了接下来的作战方案。

在这场会议中,宋时轮、邓华被任命要职,高志远、李运昌、洪麟阁等人则担任副司令员。

除了人事安排,会议还敲定了几个重要决策,比如组织军分区、训练部队等,这些安排都是十分有必要的,因为无论是从战略地位还是资源分布等角度来看,冀东都是当时的必争之地。

如果八路军能拿下冀东,就等于是控制住了南下的交通要塞,日军的南下进程也会因此被延缓,所以我军对此十分重视。

敌军为了冀东的局势,将北平、天津的主力分七个方向进攻冀东,我军在商议过后决定保留有生力量和资源,不跟敌人硬碰硬,便带着军队进山打游击战。

后来,宋时轮带着四纵和抗日联军的主要力量进军都山上,但在此过程中却遇到了日伪军的坚决阻击,硬拼不过后只好退了回来。

这一战让八路军意识到,日军的装备以及他们那种疯狂般的杀戮之心难以招架,打是不能硬打的,此刻,部队的去留结果必须赶紧商议出来。

当时的声音主要有两种,不少人认为应该向西边平西撤退,待军队休养生息、整顿完毕后再回到冀东抗敌。

当然也有不支持的人,他们的观点是:这些抗日联军和经过有序训练的队伍不一样,说白了属于民兵,撤退途中如果再度遭遇日军的堵截,肯定会因为慌乱而溃散,最后被敌人化而击之。

后来的事实证明,后者的想法是正确的,就连毛主席当时也来电表示不建议西撤。

或许是因为种种巧合撞在了一起,最后我军还没来得及商议出具体结果,日军的先头部队就已经找到我军的踪迹了。

大敌当前,我军根本没有选择,只知道不能硬碰硬,在这种情况下被迫选择了撤退,于是各路人马迅速集结,先后开始西撤。

果不其然,在撤退半路上联军遭遇日本军队的猛烈阻击,冀东抗日联军的副团长陈宇寰、洪麟阁等见状迅速带领联军反击,但无奈寡不敌众,最终被敌人击杀,英勇就义。

其余部分也被打得四散奔逃:李云昌所率第二路大军被敌军阻截,不得已退回冀东,但在撤回途中也遭受了重重打击,伤亡严重。

这次撤退,致使五万余人的抗日联军几乎被全灭,最后只剩下一千余人顺利抵达平西。

二、为何说这一战最为惨烈

虽然我军吃过一些败仗,但这一仗输得确实很惨。

第一点,在信息差方面我军吃了亏,当时决策者在无奈之下仓促决定转移平西,但那时候的平西根据地已经不存在了,即便西撤也不会有什么更好的结果。

如果我军当时能得知这一重要消息,就能最直接地避免悲剧的发生。

根据《冀热辽人民抗日斗争》可知,当时大部队正在往平西转移,直到抵达昌平县马刨泉时才得知,平西已经被敌人占领了。

此前宋时轮、邓华部队在平西留了一个新兵团,但由于敌我力量差距,在抵挡敌人进攻时战损严重,其余部和当时留在平西的党政干部也已经转移到了涞源方向。

那时候的五支队,已经改编为晋察冀第三团,也被调离了平西,所以那时候的平西根据地已经是敌人的包围圈,敌伪和土匪在这一带行动非常猖獗。

联军即便能突破日军的围追堵截,肯定也是伤亡不浅,但凡转移到此处,肯定也会被敌人一举歼灭。

而且,退一步来说,即便根据地还存在,那地方地瘠民贫,物产资源也不丰富,人口也有限。

要知道,那里的物产以玉米为主,即便是丰年也只能供给四五千人部队所食,加上煤炭、土特产、征田赋税攒下的积蓄,也只能养活一万多人的部队。

五万多人即便大败,到了平西也会给当地带来不小的经济和资源负担,联军连吃都吃不饱,物资都搜集不到,还谈什么以待来日呢?

所以从客观条件的角度来讲,西撤并不是一个明智的决定,但可惜,我军并没有机会了解到这至关重要的客观条件……

第二点,这一仗的战败结果过于“难以启齿”。

要论作战的勇气和意志,我军完全有资格和日军碰一碰,即便真的敌我兵力悬殊,也会有诸如自杀式袭击这样的壮烈之举出现,即便是玉石俱焚也可以对敌人造成一定的伤害。

以关家垴战斗为例,这一战对方500日军我军对其造成400的伤亡,即便日军想要美化战斗结果,以日军现存资料里的200伤亡为准,那我军也达到了40%左右的歼灭率,即便如此也没有太大遗憾。

但平西大撤退,属于联军单方面被日军伏击,这些联军虽然经历过宋、邓等人的专门训练,但毕竟缺乏战斗经验,心理素质方面也不如征战多年的八路军和专业士兵,面对围剿一触即溃。

在现有的官方史书里,可以找到关于这一战的描写,但叙述简单,甚至连寻找具体数据都要花上不小的功夫。

最重要的一点,还是因为这一战“本不至于惨败至此却终至此”。

冀东八路军的综合水准其实不低,要说战斗力方面,由于没有能和日军势均力敌的精良装备和武器,战力方面确实会稍微欠缺些,但在将领的指挥能力、部队的组织性、民心、忠诚度方面都是有目共睹的。

宋时轮和邓华是什么人,那是在朝鲜战争中都能大放异彩的良将,况且这一次带着5万多人,即便是因为想要快速撤退而不得已“以退为进”,那也完全有机会反击一波啊。

但在撤退前,毛主席还专门致电宋、邓二人,表示“不到万不得已的时候不要西撤”,说明毛主席也看到了撤退的风险。

说到底,联军队伍虽然强势但终究不够稳定,撤退是车马劳顿的事情,经不起任何意外情况打击,这一点有井冈山8000多名湘南起义军为前车之鉴。

考虑到这一点,毛主席放心不下,特意叮嘱宋、邓二人,可惜时不待人,日军的突袭让两人短时间内得出“打不过就跑”的结论。

从逻辑上来看:在战场上,打不过就跑确实没什么毛病,只可惜在跑的过程中会遇到什么问题?该如何解决,这些他们已经没时间思考了。这时候,宋、邓等人以及所有联军都把“撤退”当成了当下的主要任务。

如果在遭遇围堵时,大家能提起反抗意识拼死一搏,或者提前进入雾灵山打游击战,避免硬碰硬,或许损失也不会这么大了。

发布于:天津市

  • 上一篇:没有了
  • 下一篇:两市融资余额减少111.69亿元